“花开三月,相聚通川,可寻红色革命印记、赏自然风光景色、品民俗风情魅力……”3月6日,通川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中心邀请广大游客朋友:走进通川,畅游通川,赏花观景,乐享春光。
近年来,在省、市文旅部门的大力指导下,通川区坚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,立足“五个提升”,构建“五全模式”,景区打造亮点频现,重点项目有序推进,全域旅游竞争力持续提升,文旅融合发展成效初显,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少到多、从小到大的蜕变。
截至目前,通川区已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(磐石月湖旅游区、神剑园景区)、省级森林公园2个、省级地质公园1个、省级研学教育示范基地1个、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个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、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、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6个、省级乡村酒店(农家乐)11家。
莲花湖湿地公园、磐石月湖旅游区、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、秦巴蓝莓主题公园、十里水寨水上乐园、龙湖蝴蝶谷、罗江金凤村等一大批文旅融合景区景点,精心准备了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的文旅产品,全力为广大游客营造整洁、舒适、安全的旅游环境。
花开通川,只待君来。
加强顶层设计
推动文旅深度融合
近年来,通川区已成功举办了通川国际半程马拉松、“磐石之宴”台湾美食文化庙会、月湖风车节、蒲家桃花节、磐石草莓采摘节等文旅融合节会。这两年,通川区“小而美”“小而精”“小而特”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强势崛起,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新窗口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,为全域旅游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。
产业发展,规划为先。通川区把规划先行作为引领全域旅游发展的“铁律”,牢牢固化在思想里、深深扎根到实践中。按照“规划引领、优化布局”的工作思路,编制出台《通川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》《通川区“十四五”文化旅游专项规划》,突出差异化、特色化、品质化,推动景区从单一的观光型向复合型转变。
文化是旅游的灵魂,旅游是文化的载体。通川区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、农耕文化、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,推动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、深度融合,着力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,让一花一草、一街一景、一城一筑都充分彰显文化内涵。
同时,坚持多规合一,牢固树立规划建设“一盘棋”的思想,全面加强旅游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、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,实现全区规划“一体化”、旅游规划“一张图”,以规划融合促进产业融合。
夯实基层基础
写好全域旅游文章
整合全域旅游资源,打造精品旅游路线,通川区不断丰富产品业态,形成以“全域、全季、全产业”为支撑的“旅游+”,积极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,打造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城郊旅游目的地。
在红色旅游方面,深挖神剑园、梓桐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、蒲家“五高小”等文化资源禀赋,讲好红色故事,传承红色基因,打响通川特色“红色名片”。在绿色生态乡村旅游方面,依托通川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,以磐石和青宁为重点,大力发展观光、休闲、创意、体验农业,推动科技、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,增加游乐、体验等旅游元素,开展农耕、采摘、饲养等农事活动,不断创造农业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综合利用价值,提高农业附加值。
通川区十分注重开发多业态乡村旅游产品,先后围绕“旅游+康养”,建成明月犀谷温泉旅游度假区等文旅融合景区景点;围绕“旅游+艺术”,建成四川弦乐博物馆,提升北山诗歌陈列馆;围绕“旅游+研学”,依托龙湖蝴蝶谷、以色列农场、磐石草莓园、蒲家蓝莓园,打造研学旅游特色线路;围绕“旅游+工业”,优化通川经开区工业园区空间布局,打造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。
重点项目是推动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。通川区依托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、“大巴山·大三峡”文旅发展联盟,围绕做大做强文旅龙头,紧盯生态旅游、康养度假等特色产业,瞄准三类“500强”企业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先后招引了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、四川弦乐博物馆、龙湖蝴蝶谷、明月犀谷温泉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。近年来签约重点文旅项目15个,签约金额220亿元,累计完成投资超100亿元。
做实要素保障
补足旅游发展短板
长期以来,资金、土地、人才、知识等要素发展不足、不充分,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。通川区坚持问题导向,压实责任,靶向发力,全力以赴补足吃、住、行、购、娱等短板。
在基础设施方面,加快完善各大景区景点水、电、路、讯和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,全面开展旅游景区、交通干道、游客集散地及周边的综合整治专项行动,继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,打造便捷化、人性化、舒适化的旅游环境。实施重点景区道路畅达工程,力争通往重点景区道路达四级以上,在交通要道和高速公路主要节点设置旅游交通标识标牌。
搭建智慧旅游平台。强化“旅游+互联网”思维,着力推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旅游业融合,有序推进智慧监控平台、管理平台、服务平台建设,促进旅游监管、客源分析、咨询服务等数据交互、资源共享。强化旅游人才保障。建立通川文旅能人库,举办文旅能人培训,加大对旅游策划、产品开发、市场营销、导游解说等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。
注重宣传营销
擦亮通川旅游招牌
旅游业是典型的眼球经济、形象经济、开放经济,搞好宣传营销至关重要。通川区制作推出一批品质优良的宣传产品,统筹采取集中推出、打包推介、创意推广等方式,着力展示通川文旅品牌形象,以品牌提升影响力、增强传播力。坚持“走出去”和“引进来”相结合、线上营销和线下营销相结合,积极举办“文旅专场推介会”,加强与周边重点客源市场的互推推送,建立广播、电视、短信、多媒体等传统渠道和互联网、微博、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相融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,通川文旅形象愈加响亮和鲜活。
办优旅游节会。按照“政府引导、市场主体”的原则,办好“元九登高节”,办靓“通川蓝莓节”“通川脆李节”“磐石草莓节”“通川金秋摄影节”等,通川旅游的知名度、美誉度和影响力得以显着提升。(谭楚甲 程诗涵)